說話輕聲慢語,言辭發(fā)自肺腑,為人謙遜和善。與李栓定面對面,他給記者留下的不僅有大家印象中的戰(zhàn)“疫”鐵人形象,還讓記者近距離感受到了他別樣的柔情。
3月8日19時許,記者終于在河南焦作武陟縣文廣旅局見到了剛從卡點檢查回來的該局局長助理、文化黨支部書記李栓定。此時,他還沒吃晚飯。
“待會兒咱聊結束了我再做飯,晚上還要再檢查兩次呢?!崩钏ǘㄕf。
“你負責幾個卡點?每天要轉幾遍?”
“我負責5個卡點,其中自己值守文廣旅局兩個職工小區(qū)卡點,還分包縣城的興華園小區(qū)、建設三街小區(qū)、東大街3個卡點?!?/p>
“轉一圈需要多長時間?你每天大概檢查幾次?”
“騎電動自行車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走路差不多兩個小時,每天要檢查六七次。”
……
為了不出事,李栓定也真是拼了!
圖(中)為李栓定
李栓定是2019年7月“中國好人”。在武陟縣文廣旅局,一說起“老栓”,大家都會脫口而出“有困難,找老栓”“老栓是塊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這樣的口頭禪。
面對疫情,“老栓”再次顯示了他從軍時的剛毅和愛崗敬業(yè)的執(zhí)著。他以“好人”“榜樣”作示范引領,時刻關注疫情動態(tài),舍小家為大家,不請一天假,從早到晚,兩頭不見太陽,每天工作都在16個小時左右。從入戶精準摸排到設崗立卡防控,從負責本單位2個家屬樓院到牽頭5個居民小區(qū)疫情防控工作,從本單位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配合全縣摸排武漢返鄉(xiāng)學生,他事事都沖在前面,被譽為戰(zhàn)“疫”鐵人。
入戶精準摸排時,了解到在武陟做生意的浚縣一家五口因疫情防控沒能回老家,家里又沒有儲存食物時,他自掏腰包購買了300多元食品送去。設崗立卡防控時,發(fā)現(xiàn)紅外線測溫儀無處購買,他親自與醫(yī)院對接,為每個家屬樓院配備紅外線測溫儀,還自掏腰包為本單位家屬院每家購買了一支體溫計,要求大家每天測體溫。
家屬樓院設崗立卡開始后,他按照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和縣愛衛(wèi)辦要求,結合入戶排查工作實際,在全縣率先設計、印制單位和小區(qū)出入登記簿,被縣愛衛(wèi)辦作為模板在全縣推廣。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始終堅守在一線,每天奔波在單位內部和負責的5個居民小區(qū)中。為了更好地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他利用休息時間,收集整理防控疫情知識,印制了1萬余份宣傳彩頁,對單位內部、對分包家屬樓院、對社會人員散發(fā)。宣傳普及防疫知識成了他每天的習慣,走到哪里都勸導群眾要少串門、戴口罩、勤洗手,不走親訪友,不打牌聚會,作好個人防護。
“病毒傳播這么厲害,你就不怕?”總有人這樣問他。
“疫情無情,不怕是假的。咱是黨員干部,這個時候不帶頭不負責,能讓老百姓沖鋒陷陣?能眼看著大家相互感染?我身體好,防護又這么好,沒事!”
“老栓”說得很輕松,可他畢竟已經(jīng)是55歲的人了,在親戚朋友的心目中,該“退二線”了,可他依然精神飽滿。疫情防控期間,他始終把辦公室當成自己的營房、廚房,把所負責的5個小區(qū)當成戰(zhàn)場,堅守陣地,讓黨旗始終飄揚,黨徽始終閃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他也成了單位的一面旗幟,成為武陟疫情防控一線的一張名片。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