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閔行區(qū),有一對年過七旬的老人。他們把自己的畢生積蓄和兩套房產(chǎn)都捐了出來,用于資助困難學生。老兩口的善舉,得到了周圍鄰里和其他知情人的交口稱贊。人們親切地稱呼兩人為“艾爺爺”“欣奶奶”,“艾欣”就是“愛心”。
捐房助學化悲痛為大愛
“艾爺爺”真名叫畢原鴻??粗依镆粡堗l(xiāng)村學校的照片,這位88歲老人的回憶一下子就打開了。
記者:這是在哪里?
畢原鴻爺爺:這是在柞水縣,陜西省,木字旁的柞,畢明學校。
畢明是畢原鴻和老伴毛怡的兒子,2007年突發(fā)心肌梗塞去世。在悲痛中,兩位老人想起兒子生前的愿望,是在鄉(xiāng)村建一所愛心學校。為完成兒子這一心愿,老人聯(lián)系到上海市慈善基金會。
2009年,老人賣掉了一套35平米的住房,將40萬元用于援建陜西省柞水縣的一所小學,起名“畢明學?!?。
學校建成的時候,工作人員去當?shù)嘏牧苏掌?,帶給兩位老人。從此,支撐兩位老人走下去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完成兒子助學的心愿。
毛怡奶奶(生前 2014年采訪):我要把錢捐給國家,到農(nóng)村最窮苦的地方造學校,讓他們都能讀書。
節(jié)儉一生,捐出兩套房產(chǎn)、百萬現(xiàn)金
兩位老人將失子痛苦深埋心底,把溫暖留給社會。多年來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本來可以用來好好養(yǎng)老,他們卻選擇將剩下的房產(chǎn)和120多萬元存款都捐出去。
2013年,畢原鴻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導致骨折。此后6年,老人一直都躺在床上。別人建議請護工,但畢原鴻老人舍不得費用。他只想省下更多的錢,捐給貧困學生。
2014年,兩位老人做了遺囑公證。在他們?nèi)ナ篮?,將現(xiàn)在住的這間價值600萬元的房子和全部存款、家具都捐給慈善基金會,成立“畢明慈善基金”。同時,他們又拿出20萬元,作為首筆款項。
你助學成才,我陪你到老
兩位老人將畢生積蓄捐給教育事業(yè),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照顧兩位老人的生活。老人好像又有了一雙雙“兒女”,有了更多的傳承人。
鮑運剛是閔行慈善分會的負責人,也是兩位老人的慈善遺囑執(zhí)行人。自從畢老臥床,他隔三差五就上門看望,6年來從未間斷。他還為老人請了全日制護工,費用也由慈善基金會和老齡委負擔。
鮑運剛:我們慈善基金會有“讓善有善報”慈善救助項目。好心人也會遇到困難,也需要幫助。這個也是我們項目的初衷,就是讓好人真正得到好報,讓善有善報。
現(xiàn)在,“畢明慈善基金”已經(jīng)資助了70多名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受到資助的大學生也會來看望“艾爺爺”,請他放心,自己大學快畢業(yè)了,現(xiàn)在也能幫助別人了。
兩位老人的遭遇,讓人同情,他們隨后的選擇,更讓我們尊敬。
奉獻愛心的同時,兩位老人獲得了社會各方的尊重和關(guān)懷。你傾其所有,助困難學子成才;我也不離不棄,陪你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人的生命總有終點,但慈善和愛卻沒有終點。行善是一種能力,不因老去而失去,不因貧窮而貧瘠。讓我們記住這對老人,把他們行善的能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