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湖南新聞3月17日電 (付敬懿)在中國,平凡而偉大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雷鋒是家喻戶曉的好人楷模,其犧牲后留給后世的雷鋒精神所蘊含的高尚因子和價值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一種積淀,更是具有跨越國界、經久不衰的思想力量。
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的湖南雷鋒紀念館。 望城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60多年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自此,每年的3月5日也成了中國的“學雷鋒紀念日”,后又成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雷鋒,這個“精神偶像”不僅一直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也被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知曉和傳頌。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雷鋒同志在此生活、學習、工作了18年,處處留下了奮斗的足跡。這座小城正用最鮮活的故事證明:雷鋒精神從未走遠,它藏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里,等著每個人續(xù)寫新篇章。
雷鋒志愿者之城,文明實踐“全民化”
實現(xiàn)新疆圖木舒克市、廣西貴港市、湖南湘西等地280余個學校中小學生的“微心愿”近7萬個;為農村學校募集超100個班級圖書角,援建雷鋒號“希望小屋”188戶;2萬多名中小學生幫扶湘西龍山縣和望城區(qū)農戶銷售黃桃等農產品,銷售額累計達264.15萬元……這是望城區(qū)青少年在“青鋒計劃”引領下,展現(xiàn)的“小善舉大能量”。
“青鋒計劃”是“雷小鋒”德育品牌中一項“特別行動”,它是望城區(qū)中小學生踐行雷鋒精神的大舞臺。中小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注冊后,可進行“微心愿”認領、社會實踐活動報名等,將幫助之手伸向不同的孩子,讓學生在幫助與被幫助之間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在望城,十萬青少年都擁有伴隨他們終身的共有名片——“雷小鋒”,并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雷小鋒”編號,通過開展續(xù)寫雷鋒日記、齊頌雷鋒詩文、“雷小鋒”超級運動會等活動,將“雷小鋒”形象滲透到學生各級各類比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面,融入到學生成長展示的各環(huán)節(jié)。
千千萬萬個“雷小鋒”在行動,形成“人人可學、處處可為”的實踐氛圍。而在望城,“學雷鋒”早已超越口號,化作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從校園到軍營,從社區(qū)到田間,望城通過構建“教育引領、制度保障、多元參與”的志愿服務矩陣,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蓬勃生機。
近年來,望城發(fā)布《加快建設新時代更具影響力的“雷鋒志愿者之城”兩年行動計劃(2024-2025年)》,推動志愿服務走在全國前列;出臺《雷鋒志愿者星級認證辦法》,動員和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擴大學雷鋒覆蓋面。
退役老兵徐正祥踐行戰(zhàn)場諾言,42年照顧戰(zhàn)友父母,并組建“關愛烈士家屬志愿服務隊”,為76戶英烈和現(xiàn)役立功家屬送溫暖。武警望城中隊自建隊以來,堅持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官兵自發(fā)成立“雷鋒基金”,資助貧困生30余人,抗洪時一夜筑起8000袋沙堤,被民眾贊為“最美雷鋒故鄉(xiāng)兵”……“雷鋒”,成為望城人的一種生活姿勢,是長在骨子里的精氣神。
望城還通過“雷鋒580”“校外雷鋒輔導員”“雷鋒調解員”“雷小鋒種子工程”等一系列志愿服務項目,讓“雷鋒”身影深入城鎮(zhèn)農村、融入日常生活,推動雷鋒精神融入社會治理、教育體系、民生服務等各領域,實現(xiàn)從“個體善舉”到“全民行動”跨越式發(fā)展。
從邊防戰(zhàn)士到校園少年,從退役老兵到家庭主婦,望城人用行動詮釋:學雷鋒不必驚天動地,只需將善意化作日常——可能是為孤寡老人換一盞燈泡,也可能是暴雨中順手疏通下水道。望城以全民矩陣之力,讓雷鋒精神化作城市的呼吸與心跳,現(xiàn)已有注冊雷鋒志愿者19.1萬余人,志愿服務活動8186余個,注冊志愿服務時長222.2萬余小時。
望城千千萬萬個“雷小鋒”在行動,參加志愿服務。 望城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全民偶像”,雷鋒精神無國界
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國家利益的辯證關系,再發(fā)展至新時代的社會志愿服務、義工服務和公益慈善活動等,體現(xiàn)著人類共同美德的雷鋒精神不僅在中國歷久彌新、備受推崇,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
“把雷鋒故事告訴更多人”——這段留言,是美國人雷夫·羅杰斯寫的,他還是英文版《雷鋒日記》的譯者。雷夫為什么要翻譯《雷鋒日記》?從他2005年踏上中國土地時,幾乎每一個認識他的中國人都會將他的名字聽成“雷鋒”。
雷鋒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每個中國人都那么熟悉他、尊敬他?知道雷鋒的故事后,雷夫干脆把“雷鋒”當作自己的中文名字,并萌生了翻譯《雷鋒日記》的想法,把《雷鋒日記》翻譯成多種語言,讓雷鋒精神傳遍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表示,正如英國漢學家米蘭·卡佩湯所說,中國的雷鋒為人類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探索。雷鋒用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回答了人為什么活著、怎么活著才是幸福,這個人類不斷探索的命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雷鋒精神屬于整個人類文明世界。
“雷鋒精神代表著無私奉獻和助人為樂,這種精神力量引領著我成為一名志愿者,同時也感染著我身邊的人,一起互幫互助、共建美好社會。”長沙理工大學的阿富汗留學生薩利對雷鋒的認識,始于在長沙走街串巷時隨處可見的雷鋒海報。因為經常參加學校周邊社區(qū)的志愿服務,薩利還被大家親切稱作“洋雷鋒”。
“雷鋒精神沒有國界,每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堅持做好事。”在長沙,因受雷鋒精神感染而參與愛心行動的外國友人不在少數(shù),德國人何墨凱來到長沙接手了專為聽障人士提供免費烘焙培訓和就業(yè)機會的吧赫西點面包店?!袄卒h是一個普通人,只要我們愿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雷鋒。”
“雷鋒精神之所以在全世界產生廣泛的影響,主要在于凝結了優(yōu)秀文化與先進價值的精華,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焙侠卒h紀念館館長余旭陽表示,雷鋒精神以“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為“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提供直觀象征和實踐參考。
“全民偶像”新時代傳承,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望城區(qū)委宣傳部 供圖
新時代傳承,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有這么一句樸實的話語“學雷鋒,做好事”嵌在時代的路標上,它將“做好事”與“學雷鋒”畫上等號,已成為一種全民文化風尚與集體意識。雷鋒形象,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道德豐碑和精神偶像。
在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2025年全國“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在雷鋒故鄉(xiāng)望城舉行,推動文明實踐融入日常、化為經常,引導人們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在關愛他人、奉獻社會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
雷鋒家鄉(xiāng)望城,切實把“學雷鋒、做表率”重要勉勵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雷鋒家鄉(xiāng)學雷鋒”成為閃閃發(fā)光的金字招牌,涌現(xiàn)出“全國道德模范”周美玲、“全國學雷鋒模范消防大隊”望城區(qū)消防救援大隊、“全國最美孝心少年”周銳馳、11名“中國好人”以及一大批省、市“道德模范”。
推動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望城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一份情感來守護、一大傳統(tǒng)來傳承、一種習慣來延續(xù),雷鋒精神像種子般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成為望城的城市之魂。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崩卒h精神以無與倫比的歷史張力,閃爍著人間大愛的精神光芒,飽含著家國情懷、人民情懷和天下情懷。實踐證明,雷鋒精神不僅是涵養(yǎng)道德操守、砥礪意志品格,磨煉能力素質、彰顯擔當作為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價值、貢獻中國智慧、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