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是一種因應時代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和豐富的紅色精神。扶貧開發(fā)實踐以來,有將志愿組織、慈善組織等活動納入扶貧范疇的,但鮮有明確意識到此類主體與雷鋒精神之間的關聯,較少關注到社會主體之于當代中國偉大扶貧實踐的積極作用。因此,新時代學雷鋒,我們應強化學雷鋒活動時代性,聚焦目前脫貧攻堅戰(zhàn)主題。
——聚焦脫貧攻堅,是學雷鋒活動應有之義。扶貧助困是雷鋒精神應有內涵。中華民族“仁者愛人”的傳統美德,為雷鋒精神形成提供了道德土壤。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般的火熱。在雷鋒看來,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的生活過得更美好。紅色文化扶貧濟弱特質,為雷鋒精神形成提供了理想信念支撐。他從小就生長在毛主席的故鄉(xiāng),經常聽到老人講毛主席在小時候就很關心窮人、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他本人的成長經歷,更是印證了這一點?!?949年我的家鄉(xiāng)解放了,地下黨員彭德茂鄉(xiāng)長找到了我,我那時真不像樣子……后來黨又送我到學校念書,老師給我和同學發(fā)了新書,看到同學都交了費,我就去找老師說,我還沒有交費呢,老師就說這是黨送你去讀書,并翻出毛主席像說,就是他老人家送你讀書的……我非常感動,一定要好好學習,做毛主席的好學生?!狈鲐氈б嗍菍W雷鋒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雷鋒本人還是學雷鋒志愿者,都自覺將扶貧助困作為自身行動?!敖裉欤覐臓I口乘火車到兄弟部隊作報告。下午時,大北風刺骨的刮,地上蓋著一層雪,顯得很冷。我見到一位老太太沒戴手套,兩手捂著嘴,口里吹一點熱氣溫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給了那位老太太?!痹诶卒h之后,涌現出無數雷鋒式先進人物,如“最美媽媽”吳菊萍、助學老人白方禮、人民公仆楊善洲、“當代雷鋒”郭明義等。這些在不同時期感動社會的先進人物,各自有其不同的人生經歷,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像雷鋒同志一樣,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聚焦脫貧攻堅,強化學雷鋒活動時代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目標要求學雷鋒活動聚焦脫貧攻堅。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比娼ǔ尚】瞪鐣?,是沒有人掉隊的小康。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拿出過硬辦法,動員各方資源,合力推進脫貧攻堅。新時代積極開展學雷鋒活動,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扶貧幫困、友愛互助的新時代雷鋒精神,推動國家社會資源與貧困人口有效對接,將農村貧困人口迫切需要的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資源,真正送到百姓手中。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要求學雷鋒活動聚焦脫貧攻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貧困群體,如下崗職工、病患殘疾等,對于社會和他人的幫助,需求尤為迫切。多做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能夠更好地讓這些得到幫助和實惠的群體,真切感受到人世間的真誠、友善與同情心,感受到社會生活中閃耀著的真誠、樸實和善良的道德火花。之于貧困群體,學雷鋒聚焦脫貧攻堅是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有力詮釋;之于其他群體,可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效應。以貧困人群作為學雷鋒活動的主要服務對象,能夠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效應,讓更多人參與到學雷鋒實踐活動中來。
——聚焦脫貧攻堅,克服學雷鋒活動失焦問題。聚焦扶貧攻堅戰(zhàn),可以有效克服學雷鋒活動中的“泛化”現象。毋庸諱言,近半個世紀以來,雷鋒同志在人們記憶中逐漸出現“刻板化”“符號化”“凝固化”現象,學雷鋒被簡單等同于“做好事”。相較于對雷鋒同志的歷史虛無主義質疑,這種“泛化”性的“失焦”現象不易為人們所察覺,但同樣應該引起重視。雷鋒精神研究領域將雷鋒精神概括為包括“釘子精神”“補丁精神”“園丁精神”等22種精神在內的集合體,內涵極其豐富。因此,雷鋒精神不僅僅是雷鋒生活時代的紅色精神,亦是可以因應變化之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在雷鋒生活時代,雷鋒精神的核心在于雷鋒同志對于黨、國家,以及人民的無限忠誠與熱愛上。“我要以黃繼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為榜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革命事業(yè)的人?!痹跊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學雷鋒活動焦點則應是脫貧攻堅、扶貧幫困之上。這不僅能夠凸顯雷鋒精神的新時代氣質,而且有助于學雷鋒活動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作出應有貢獻。聚焦扶貧攻堅,亦可以為學雷鋒活動確立準確發(fā)力點。當前學雷鋒活動“失焦”現象出現,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過分注重對雷鋒或雷鋒精神“高、大、全”形象塑造。將學雷鋒活動的實踐重心放到扶貧攻堅上,不僅可以為新時代學雷鋒活動注入鮮明的時代精神與價值烙印,以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際行動消弭針對雷鋒和學雷鋒活動的歷史虛無主義負面影響,而且可以為新時代學雷鋒活動提供具體行動指引,如貧困支教、文化扶貧等針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愛心扶貧。
(作者:賀培育 姚選民)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