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fā)志愿隊”成員(左一、左三)前往孤寡、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家送餃子。艾慶龍 攝
冬至將至,甘肅省蘭州市民袁素琴早早起床,一番梳洗打扮后,來到一家餃子館,與“銀發(fā)志愿隊”成員們,一同包著餃子。
66歲的袁素琴身著綠色馬甲,頭戴紅色帽子,顏色搭配多少有些不協(xié)調。“帽子是去年參與志愿活動的獎勵。”她解釋說,這是一份榮譽,要隨身攜帶。
圖為“銀發(fā)志愿隊”成員包餃子實況。艾慶龍 攝
“孩子在西安上班,唯有節(jié)假日才能回家。”作為獨居老人的袁素琴介紹說,前些年,她形單影只,每日必備項目便是看電視、曬太陽,逐漸習慣了深居簡出。
如今,袁素琴參加大眾眼中的“銀發(fā)志愿隊”——青松志愿服務隊已有1年半。在她朋友眼中,這位愛笑的老人絲毫沒有了往日頹廢狀態(tài)。
“青松志愿服務隊”是蘭州城區(qū)一支特殊志愿隊,成員平均年齡超70歲,她們因愛心而相聚一起,為孤寡、獨居、空巢高齡老人送去一份溫暖。
“身邊有了朋友,大家相互關照,孩子也放心不少?!痹厍俑嬖V記者,在志愿服務隊中,不僅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可以力所能及幫助高齡老人,宛如開啟了“新人生”。
“銀發(fā)志愿隊”成員拍照留念。艾慶龍 攝
在大眾眼里,“銀發(fā)志愿隊”成員們似乎年事已高。但在現場,記者發(fā)現,洗菜、和面、拌餡、搟皮、包餃子,她們樣樣精通,不到1小時,近1000個餃子已成型。
72歲的李永學也是“銀發(fā)志愿隊”一員,他持照相機,不停變化角度,留下精彩瞬間。他說,剛退休時,加入了老年自行車車隊,但隨著年紀漸大,身體無法支持劇烈運動,日子越過越無聊,孤獨感越發(fā)明顯。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鄰里關系卻越發(fā)陌生,甚至對面住戶都不熟悉。”李永學談及志愿服務時說,大家雖無血緣關系,但如今,更像一個大家庭,有了歸屬感,有了親密感。
“老年人雖上了年紀,但正因為年齡相仿,溝通時更加方便?!?8歲的胡黎華第一次參與志愿服務。她認為,年齡大,依舊能為鄰里互幫互助貢獻力量。
記者跟隨“銀發(fā)志愿隊”成員前往孤寡、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家中,在寒冬中,送上餃子。
家住蘭州城區(qū)一小區(qū)6樓的張文英,面對突如其來的“幸?!?,顯得格外高興,并與“銀發(fā)志愿隊”成員攀談起來。
84歲的張文英是一名獨居老人,她告訴記者,因身體原因,上下樓梯吃力,雖處于足不出戶狀態(tài),但時常都會有“銀發(fā)志愿者”看望,歡樂之聲讓她回味無窮。
蘭州幸福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賀亞雄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老年人自理能力評估調研中,發(fā)現曹家廳社區(qū)有一批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退休生活枯燥乏味,經多方協(xié)調、鼓勵,老人們自發(fā)成立了志愿服務隊,活躍于社區(qū)各種活動。
賀亞雄說,在志愿服務中,老年人時間、精力相對充足,也更容易沉下心,與“老大姐”“老大哥”暢所欲言,既豐富了晚年生活,也溫暖了“大家庭”。
(艾慶龍 李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