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七問”這個命題非我所提,我是從一些媒體的相關評介中得知并認同的。從字面上概而言之,“雷鋒七問”是人們對雷鋒——當時名叫雷正興——年方17歲半時寫的一篇短文《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中提出的七個系列式的問題的概括與簡稱,進而亦可謂是對這篇文章蘊涵的人生哲理解讀的深化與升華。所以,我們不妨點評說這是當年雷鋒在望城起步時面向未來擬就的人生宣言書,是他在短暫而輝煌的不朽人生中留下的精神財富中的瑰寶。哲人其萎,精神永存。半個多世紀過去,我作為雷鋒同鄉(xiāng)和生前好友之一,而今再讀“雷鋒七問”,回憶相關雷鋒往事、思考其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啟示,深感大有裨益。
(一)寫作緣起與流傳
“雷鋒七問”原文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取)者。
雷鋒(雷正興)1958年6月7日寫的《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手稿
據手稿影印件辨認,雷鋒這篇文章正文不算標點符號177個字,寫在《治溈工程報》贈給他的紅格稿紙上,分上下兩頁,下頁落款為“團山農場雷正興寫58.6.7”,雷鋒離湘去鞍鋼前原名“雷正興”。這就表明這篇文章是雷鋒于1958年6月7日在望城團山湖農場(當時又稱“團山農場”)寫的。因手稿上頁第二行獨自成行的文字為“你帶來了什么?”故不妨從正文第七問取其“為未來”3字加以補充,使之成為“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一語,借以權充這篇文章的題目。
雷鋒1958年春在望城麗杰照相館留影
望城是雷鋒的出生地也是雷鋒的成長地,望城在養(yǎng)育雷鋒的同時培育了偉大的雷鋒精神。雷鋒高小畢業(yè)后,1956年11月,被望城縣委機關錄用參加工作,年紀還未滿16歲。他在縣委機關從事?lián)撉陔s工作的公務員兼機要通訊員和張興玉書記下鄉(xiāng)的警衛(wèi)工作。約過一年后,望城縣委、縣政府決定整治溈水尾閭圍墾團山湖。雷鋒熱情似火,以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榮,堅決要求離別條件相對比較好的機關,去到生產建設第一線打拼。參加治溈工程結束后,1958年2月,雷鋒又再三要求轉到團山湖農場當農業(yè)工人,篳路藍縷,墾荒造田。他住在場部駐地千年古剎杲山廟的僧房里,房子破舊,陰暗潮濕,沒有電,用煤油燈照明。這年四月進入汛期以來,洪水多發(fā)。5月12日傍晚溈水大堤潰決,農場頃成澤國,生活條件更加艱苦。當年作為團山湖農場拖拉機手的雷鋒,就是在洪災肆虐、艱苦備嘗的境況下寫成了《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這一傳世佳篇。
望城團山湖農場場部駐地千年古剎杲山廟,雷鋒《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寫作之地
資料顯示,雷鋒此文手稿曾被夾在《不朽的戰(zhàn)士——湖南革命烈士傳略》的書頁里。據當年與雷鋒結伴去鞍鋼當工人的楊必華寫的回憶文章(見戴明章編著《回憶雷鋒》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證實:1958年11月12日晚在離湘北去的列車上,楊必華向同座的雷鋒借書。雷鋒從行李箱里拿出了《不朽的戰(zhàn)士——湖南革命烈士傳略》給楊必華,并說這本書好,有你們銅官人郭亮的故事。楊必華翻閱這本書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雷鋒的這兩頁手稿對文章內容贊不絕口。在談及其寫作經過時,雷鋒向楊必華披露:原本是《望城報》約他為“青年論壇”欄目寫一篇文章,但他想了好些天也沒有寫出來,只寫了這么一段話,又覺得沒頭沒尾不像一篇文章,故沒有給報社寄去,而將它隨意夾在這本書的書頁里。楊必華還書時,照樣將手稿歸放原處。雷鋒很喜歡這本書,從望城到鞍鋼到部隊,他都一直帶著它。這樣,無心插柳柳遮蔭,夾藏在書頁里的這一珍貴手稿因而得以隨之保存下來。
當年熱忱培養(yǎng)教育雷鋒成長的望城縣委書記張興玉(右)與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領導、著名軍旅作家陳廣生(左)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合影
“雷鋒七問”是被歸類作為“日記”出版而傳流于世。然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在1982年前問世的“雷鋒日記”各類版本中均無此篇。原因何在?對此,雷鋒在部隊的領導、曾在雷鋒生前多次采訪和報道過雷鋒的著名軍旅作家陳廣生亮出了“謎底”。陳廣生在其所著的《雷鋒在我心中》(2002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披露:雷鋒犧牲不久他在部隊參與整理雷鋒遺稿籌備展覽時,不知為什么竟把雷鋒1958年6月7日寫在兩頁稿紙上的一篇文章夾在了自己的一本書里,被忘卻多年后才被發(fā)現(xiàn)。恰逢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出版社特約他負責選編出版一本《雷鋒日記詩文選》,內容包括雷鋒從1958年至1962年所寫的大部分日記和詩文。他在選編時,就按這篇文章寫作時間作為一篇日記編入書中,且列為日記首篇,從而使之在暌違近20年之后終得以與讀者見面。
千秋功業(yè):雷鋒1958年參與開墾的團山湖農場(今望城區(qū)烏山鎮(zhèn)團山湖村)今日風光
行文至此,不妨借此機會作點考據性記錄。即如上述,“雷鋒七問”手稿以及楊必華、陳廣生等的見證均屬明白無誤。然而,我案頭好幾種相關文字資料其說卻頗有些牽強附會。如說此文最初就是以1958年6月7日的日記形式表現(xiàn)的。甚至有人說當年在團山湖農場自己曾在雷鋒的一本“獎給治溈功臣模范”的紅皮日記本上讀過雷鋒寫的這篇日記。顯見其說均與史實相悖。
雷鋒當年在望城縣委機關當公務員時的機關辦公樓(左),1958年2月他積極要求離開機關到團山湖農場墾荒造田
(二)“雷鋒七問”要義淺釋
概覽《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全文,雷鋒言近旨遠分3個層面提出7個問題揭示主題。即如:
其一
人活著原本就應當以奉獻為已任,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他用擬人和物化手法,連提4問:
第一問: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第二問: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
第三問: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第四問: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在這里,雷鋒以人們常見的普通而又珍貴和不可或缺的“水”、“陽光”、“糧食”、“螺絲釘”比喻人生,把“滋潤土地”、“照亮黑暗”、“哺育有用的生命”、“堅守生活的崗位”比喻人生應有的奉獻。從而深入淺出地揭示一個樸實的真理:即莫道人生平凡,只要做到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平凡人生亦能顯示出可喜可嘉的價值。
其二
人應該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第五問: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
雷鋒這一提問,從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層面揭示為人處事的準則,把胸懷遠大理想,堅守崇高信念而追求真理、宣揚真理作為人生應有的理智和操守。
其三
面向未來的人生擔當。
第六問: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
第七問: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取)者。
有理想、有未來才有人生,人生與理想和未來如同手的手板之于手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第六問和第七問一再提及的“未來”與第五問所提的“理想”自有其固有的內在聯(lián)系。而在此雷鋒心目中的“理想”與“未來”之義非他乃指將人生的光和熱奉獻給建設社會主義的壯麗事業(yè),而這樣的“付出”好有一比,即如其前第一至第四問所比喻的:人活著就應該像水滋潤土地、像陽光照亮黑暗、像糧食哺育有用的生命、像螺絲釘堅守生活的崗位一樣,為人類和世界的美好未來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即是說為未來而付出這是人生面對未來應有的職責和擔當。由此推而論之,不妨認為,“在生活的倉庫里”不做無窮盡的支取者,“為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亦即為雷鋒第六問希冀的應“日夜宣揚”的“那最美麗的理想”認知的飛躍與升華。
從以上對7個系列式問題的解讀和探討中不難看出,在《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這篇短文里,雷鋒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探索著“人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古老而重大命題的真諦,探討人生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意義與價值,揭示人生應有的思想境界和抱負與擔當。他胸懷崇高理想,面向未來召喚,在文中叩問人生,叩問世界,叩問生活,叩問你、我、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找到了人生價值最佳座標點,并且用樸素的語言生動而形象地表述了自己的認知和意愿,其精髓與要義概括起來說就是:人活著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在于“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
所以 ,“雷鋒七問”換而言之也是雷鋒面對未來的“人生之問”與“人生宣言”。雷鋒在其人生將近18歲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在抗洪救災、重建家園第一線,浮想聯(lián)翩,志存高遠,以“七問”的形式,表明自己對人生與未來的基本看法,實際上也就表明了自己此時此刻的人生態(tài)度,工作、學習、生活的目標和追求。文中蘊涵的哲理既勉勵作者自己,也啟迪他人。從這個意義上解讀,顯而易見,“雷鋒七問”揭示的人生哲理——人活著就是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無疑即是雷鋒正式參加革命工作時他的“初心”的理論概括和生動寫照,且亦如同斯人斯時鳴奏的未來進行曲。興許正因為這樣,在離湘北去前夕,1958年11月7日雷鋒在《決心書》中寫下的誓言即是:“我永遠跟共產黨走。我一定爭取在鋼鐵戰(zhàn)線上當上英雄和模范。我要為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到底。”雷鋒在鞍鋼、在人民解放軍部隊,他的人生追求更加明確地升華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記得1961年6月雷鋒在給我的來信中附寄一張相片,就是大家在報刊上經常看到過的雷鋒擦拭解放牌汽車的照片。雷鋒在照片背面親筆題寫了這樣兩行字:“馮健姐姐:我永遠向你學習,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雷鋒一九六一年六月四日”。這是他當年與我的互勉也是對我的告誡。雷鋒心口如一,說到做到。他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上用歷史和事實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用年輕的生命鑄就了光榮的永恒!
(三)雷鋒為什么能寫出“七問”這樣的好文章
《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一文富含人生哲理,思想深刻,語言質樸而精辟,文筆優(yōu)美,一氣呵成,扣人心弦,而令人贊嘆與驚奇的是其作者雷鋒當時是一個只有高小畢業(yè)學歷、年紀還不滿18歲的小青年,由在望城縣委機關當公務員轉而到團山湖農場當拖拉機手。因而有人甚至提出質疑,懷疑這篇文章是不是雷鋒創(chuàng)作,是不是摘抄別人的文章內容?為了慎重起見,有關方面的領導曾用多種方式向全國許多行家人士咨詢,遍問有沒有人在什么地方閱讀發(fā)現(xiàn)過這樣的文章,但一直沒有任何人提出任何否定的證據。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編印這篇文章的《雷鋒日記》出版發(fā)行數(shù)以百萬計,但到今天仍是無聲勝有聲,沒有任何證據能作否定,足見本文屬于雷鋒原創(chuàng)確定無疑。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有言:“文如其人”。古人還說:“詩言志,言為心聲。”當年雷鋒之所以能寫出“七問”這樣好的文章,無疑是多方面的因素鑄成的豐碩之果。
雷鋒出身極為貧苦,不足七歲成為孤兒,飽受三大敵人的壓迫,深知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因而解放以來他特別熱愛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熱愛新社會,對祖國的明天和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無比向往。他有火一樣的政治熱情,有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崇尚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加入了共青團組織。雷鋒聰穎好學。他是一個學習型青年,是自學成才的典型,是又紅又專的典型。我記得那個時候的雷鋒總是身不離書,手不離筆。對于看書學習,他真是做到了如饑似渴,廢寢忘食,鍥而不舍。他不只是學文化、學理論,還熱愛科學,刻苦學技術。他不只是向書本學習,還特別注意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學習,向戰(zhàn)斗在革命和建設第一線的英模和先進人物學習。
雷鋒滿懷激情學習毛主席著作,自覺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指導思想和行動。雷鋒在望城縣委當公務員,極為愛讀毛主席著作,不僅讀了許多單行本,還借張興玉書記的毛澤東選集一至三卷來學習。他牢記著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著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的大家都要學習白求恩的“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fā),就可以變?yōu)榇笥欣谌嗣竦娜恕薄?/p>
在此,應特別提及1835年5月馬克思的中學畢業(yè)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時年17歲的青年馬克思在這篇文章結束語中寫了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崩卒h生前在望城是否讀過青年馬克思寫的這篇文章,我尚無這方面的史料予之肯定或否定。然則,觸類旁通,我們則可作這樣的推測與辨析:眾所周知,在當時那火紅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黨、團組織和教育文化部門在對青少年的勵志教育中,馬克思寫的這篇文章及其思想精神是最常見的普遍采用的教材,千百萬有志青年就是在馬克思這一光輝思想指引下,認真考慮自己人生的職業(yè)選擇,敏而好學,激情飛揚的雷鋒自然不會例外。
還有,我記得當年在張興玉書記的指導和鼓勵下,在我和雷鋒訂的學習計劃中,我們各自按計劃讀的書中有三本書和三位英雄作者給我們留的印象特別深,對我們有著深刻而長久的影響。這三本書一是方志敏寫的《可愛的中國》,一是吳運鐸寫的《把一切獻給黨》,一是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吳運鐸在書的結束語中寫的話:“我們要永遠記住毛主席的教導,做一個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交給黨吧!”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時,也能以你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為人民服務”,以及他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借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口氣講的話:“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而斗爭!”這些話,雷鋒不僅能一字一句背誦出來,而且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交流學習心得時,我多次聽雷鋒說過:方志敏、吳運鐸、保爾·柯察金是每個青年人學習的好榜樣,我要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去做人做事,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再列舉一個方面的情況:記得在望城與雷鋒交往的日子,我們見面時一有時間常在一起抒發(fā)對新社會的熱愛和對社會主義美好未來的向往,談論對人生、理想、前途、事業(yè)和幸福的看法,談論青年人應該怎樣學習、工作、勞動和生活,怎樣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互相激勵以求進步成長。當時,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教育深入人心。毛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報告》中語重心長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有些青年人以為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就應當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費氣力享受現(xiàn)成的幸福生活了,這是一種不實際的想法”。他號召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這些教育使我們對國家的美好未來無限向往,對自己青春的理想和前途的認識進一步明確,行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雷鋒在這方面更是身體力行,豪情滿懷。他工作不分分內分外,只要他能做到的事都盡心盡力而為,不講條件、不怕艱苦、不怕困難。他在以忘我精神帶頭這樣做的同時,還注意幫助和激勵大家都這樣做。且舉親歷一例:那時,我在西塘高級農業(yè)社辦的豬場當飼養(yǎng)員并任團總支書記。養(yǎng)豬條件差,全靠拼體力,白天我要做一個男強勞動力的工夫,晚上還要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各種活動,休息、睡眠時間更少,過于勞累感到吃不消,日子久了,我也產生了一點畏難情緒。那天在西塘見到雷鋒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訴了他。這時,雷鋒一改平時那種“小弟弟”的樣子,真像大哥哥似的開導我說:做革命工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沒有困難?,F(xiàn)在苦一點,這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你應該很好地堅持下去。雷鋒的這些話,對我既是批評又是鼓勵和幫助。我還感到雷鋒這段時間進步比自己快,我也不能落后。這樣,我又振作起來,在飼養(yǎng)員這個崗位上堅持下去,并比以前干得更好些。
還應予提及的是雷鋒是一個頗有才氣、懷有“作家夢”的文學青年。雷鋒愛文學、愛寫作。在望城縣委機關,特別是在團山湖農場寫了許多日記、散文、詩歌、小說、書信等文稿,頗有所成。《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雷鋒七問”即為其中之一。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革命導師和人民領袖的思想、英雄的形象英雄的業(yè)績,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和壯麗前景的啟迪和鼓舞,對雷鋒創(chuàng)作《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之有了明確的思想指導和創(chuàng)作的精神力量。細讀雷鋒寫的《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以及他應招去鞍鋼寫的《決心書》,據以窺測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認識高度,不難看出,雷鋒在望城縣工作期間就已經自覺而明確地把馬克思說的“為人類而工作”,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決定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自己的勞動”,“為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到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
(四)學習“雷鋒七問”譜寫人生答卷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也就是說,人不是一個自然的存在,人是一個生理的、心理的、倫理的存在,人就是一個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存在。所以,作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都不免在探討和追問這樣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我們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的價值如何去實現(xiàn)?在這個方面,雷鋒的探討與追問堪稱典范?!袄卒h七問”是雷鋒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學習雷鋒事跡、研究和弘揚雷鋒精神的珍貴資料。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半個多世紀過去,“雷鋒七問”揭示的人文精神和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不僅沒有“過時”,且愈益顯示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仍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深刻理解,使之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對此,我的體會有三個方面:
一是學習“雷鋒七問”,有益于我們進一步認知雷鋒的生平業(yè)績和光輝人生。雷鋒從學生時代開始,特別是參加工作以來,能處處忘我利人,樂于奉獻,樂于助人,關心人,體貼人,自覺地為大家做好事、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究其原因,細讀“雷鋒七問”,我們不難理解到,雷鋒之所以能這樣做,極為重要的關鍵在于他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把人生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提到“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這樣的高度來認知;換而言之,雷鋒認知和踐行的人生哲學,亦即他的初心,用青年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為公共謀福利”、“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為人類而工作”、“為人類而犧牲自己”;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做一個毫無自私自利之心、脫離了低級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皻v史把那些專為公共謀福利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偉大的人物”。(青年馬克思語)雷鋒牢記初心,踐行始終,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從而成為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
二是學習“雷鋒七問”,有益于我們進一步認知雷鋒精神,更好地做雷鋒精神傳人。“雷鋒七問”是雷鋒生前面對未來探索“人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古老而重大命題的真諦的思想升華的生動記錄,因而也是評說雷鋒業(yè)績、認知雷鋒初心,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的最好憑證與指南;而更進一步不妨可以說,“雷鋒七問”即可看作雷鋒初心的自我表述,雷鋒精神的形象詮釋和生動概括。所以,細讀“雷鋒七問”,我們即可以從中得到啟迪,從而意識到,學習雷鋒精神、做雷鋒精神傳人,就要像雷鋒那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不忘初心、志存高遠、無私奉獻、做好人、做好事。
三是學習“雷鋒七問”,有益于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動物,人生在世,如何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就是自己的人生價值?細讀“雷鋒七問”,我們不難理解到,在這方面,雷鋒是極務實的,他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在“雷鋒七問”中,他用“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的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這樣的豪言壯語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人生價值的基本看法;而另一方面,雷鋒借物抒懷,又分別以“一滴水”、“一線陽光”、“一顆糧食”、“一顆最小的螺絲釘”比喻人生,形象地將人生物化,并對其價值作了正反兩個方面的剖析,揭示人生的價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獻,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的道理。這也就即如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導我們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種精神出發(fā),“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有鑒于此,在我們的人生歲月里,義無反顧,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做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的大地上”,并且要自覺堅持把“雷鋒七問”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和行為準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像雷鋒那樣知行統(tǒng)一,秉持初心,敢于擔當,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用自己的一個個實際步驟,向黨和祖國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此,我雖今已八十初度,念茲在茲,一息尚存,仍將踐行不止。是以互勉。
馮?。ㄓ遥┡c雷鋒當年在望城縣工作時的同事馮正其(左一)、胡慶云(中)2012年9月重訪雷鋒參與修建的溈水大堤留影
個人簡歷
馮健,女,193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人,漢族。中共黨員,知青,省勞動模范,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共青團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9月、1957年5月、1964年6月,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與雷鋒同鄉(xiāng),1956年初冬相識,系其生前好友之一。
1962年12月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先后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共青團、工會等工作。歷任農業(yè)技術員,共青團湖南省委學校部長,湖南省總工會女職工部長、黨組成員、副主席、省女職工委員會主任、紀檢組長等職。
(作者:馮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