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清,女,1994年10月生,陜西省山陽縣板巖鎮(zhèn)寧家灣村農(nóng)民。
有這樣一個傻媳婦:從千里之外的四川來到山陽,幾年來一直精心照顧著92歲的爺爺和癱瘓在床26年的叔叔;
有這樣一個傻媽媽:在照料自己一雙兒女的同時,幾年來時刻不忘將弟媳拋棄的3歲女兒,當自己的女兒一樣精心呵護;
有這樣一個傻女人:將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弟弟的責任一肩挑,讓老弱病殘的8口之家充滿歡樂與生活的希望。
——她就是山陽縣90后孝順媳婦董文清。
四川飛來好孫媳
2010年,出生于1994年10月的四川渠縣姑娘董文清在廣州一家音箱廠打工時,認識了同在廠里打工的魏玉久,這個被奶奶撫養(yǎng)長大的小伙子勤勞能干,很快便和董文清走到了一起。2012年底,董文清跟隨魏玉久回到山陽縣板巖鎮(zhèn)寧家灣村,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董文清的到來,讓這個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八十多歲的奶奶將這位四川來的孫媳當寶貝一樣護著。在奶奶的呵護下,董文清漸漸適應了鄉(xiāng)村生活,先后有了自己的一雙兒女。
柔肩撐起多難家
奶奶一直是家里的頂梁柱,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董文清嫁到魏家之后的第四個年頭,81歲的耐你因病去世了,從此,這種這種幸福的時光便戛然而止。奶奶的去世,讓魏家的天一下子塌了下來。董文清丈夫的弟媳一下子絕望了,趁著老公外出打工,在一個上午狠心拋下孩子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作為全家僅有的一個女人,淳樸善良的董文清便接過奶奶手中的責任接力棒,毅然承擔起照顧一家人生活的重任:92歲高齡的爺爺,46歲常年臥床不起的叔叔,自己的2個孩子,弟媳丟下的1個女兒。當然,還有董文清的丈夫和他的弟弟,一家8口人的生活重擔從此一下子壓在董文清柔弱的肩膀上。
出嫁前,董文清根本不會做飯。后來在好心鄰居的幫助下從簡單的拌拌湯到復雜的手搟面,包餃子,甚至是蒸饅頭、炒菜,董文清都一一學會了,砍柴,做飯,洗衣服,帶孩子,打掃衛(wèi)生,董文清一天忙得不可開交。每天五點多鐘,董文清趁3個孩子還沒起床,趕緊將孩子們的臟衣服、家人的臟衣服洗干凈;八點多鐘,董文清趕緊喊孩子們起床,一個個穿好衣服,洗手洗臉,再將大孩子送到村里上幼兒園;9點多鐘,董文清趕緊為一家人做早飯。飯熟了,首先盛一碗端給爺爺,再端一碗給有病臥床不起的叔叔,然后給孩子們一口一口喂;輪到自己吃飯時,董文清根本都嘗不到飯的溫度和味道。
癱瘓的叔叔常年躺在床上,不僅每一碗飯、每一杯水都需要董文清給遞到手上,而且每天還要幫助叔叔翻身大便,給叔叔換洗衣服,將尿袋里的尿倒掉。特別是到夏天,叔叔身上就會起褥瘡,董文清就每隔三、五天幫他擦洗一次。這個臥床二十多年的中年漢子,盡管和董文清沒有一點兒血緣關系,但是董文清還是無微不至精心照料著他,連鄰居們都有些感慨:成天照顧一個癱瘓病人,竟然沒有哪怕一絲一毫地延誤和抱怨,這樣的侄媳婦世上真少見啊!
夢想住上新房子
為了減輕生活壓力,董文清堅持讓丈夫魏玉久外出打工掙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銷。雖然鎮(zhèn)上和村上給爺爺和叔叔評了低保,但一大家人要吃要喝,這點錢僅僅是杯水車薪。而且還有三個慢慢長大的孩子,更需要她和丈夫操勞打拼。對于未來,董文清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考慮。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已將她壓的幾乎喘不過氣來,她只希望未來能有錢供孩子上學,爺爺叔叔的病早日康復。董文清說,她內心深處其實一直埋藏著一個最大的夢想——趕緊賺錢蓋一座新房子。叔叔20多年一直住在一間黑屋子里,白天晚上都是黑洞洞的,不拉燈泡連一絲光線也沒有。她希望有一天,叔叔能住上一間寬敞明亮的房子,這樣叔叔的身體肯定會好一些。
都說90后是不能吃苦的一代人,董文清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90后女子的堅強與堅韌。結婚5年來,董文清經(jīng)歷的是一次次生活上的挑戰(zhàn),她的生活節(jié)奏一直像陀螺樣高速運轉,從沒有歇息一天。但自始至終,她用博大的愛呵護著家人,不曾抱怨過一句。“家人在,家就在,希望就在。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健康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董文清笑著說。